德国指挥家理查德·瓦格纳说过这样一句话: 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。
《心流》里说, 我们对于事情的阐释决定了我们的不同以及幸福的程度。
事实上,他们都在谈一件事,快乐是什么。
一定有不少人回答,想要拥有能满足各种欲望的金钱和权力。
有这种想法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,究其原因,是由于我们被生活压力的挤压,造成的稀缺心理。
现在我们由内观向外界看,身边那些拥有这些东西的人,他们就一定快乐吗?
我想说,未必。
要想真的快乐,看看心理专家揭秘:开启心流模式。
01 幸福的假象
说到幸福,人们习惯拔高精神境界。但是现实中,我们却离不开物质生活的保证。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,爱情离开了面包就是扯淡。
因此对于金钱、地位和权力的追逐是我们视为幸福的象征。于是在渴望获取这些事物的路上,我们选择了奋不顾身。
然而事实没有如我们所愿,当我们拥有了这些名望之后,才发现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快乐。
于是终于顿悟到,其实再多的物质满足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缺。
生而为人,我们总是要寻得内心的宁静,精神上的愉悦才会过得心安理得。
像金钱、别墅、豪车,只有在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才能发挥作用。
它们虽然能增加和减少人们对于幸福程度的感受,但是我们的目标还是应该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谐充实上。
所以说,过多的物质追求不一定能让我们品尝到幸福的味道,唯有用心体验到的成就感和控制感才能使人们甘之如饴。
02 享乐和乐趣
二则即使都是精神层面的感受,都能让人沉醉其中,但是带来的后果却大相径庭。
乐不思蜀的故事是对享乐的最好诠释。
公元263年,蜀国被魏所灭,刘禅投降后,在一次宴会上,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。刘禅的随从们此时的心情是难过万分,刘禅却对司马昭说,此间乐,不思蜀。
及时享乐,无须消耗精神能量,还有即时满足的错觉。就和我们刷视频带来的快感如出一辙。它最大的贡献是消耗了我们的意志力。
而享乐的比较级是乐趣。
它不止表现在满足了我们的欲望,还能让我们超越现有制约,让我们凌驾于心灵之上飞翔。
既然这么神奇,在这里也是明示人们,想要获得乐趣就需要我们高度付出,也就是投入专注力。
当专注做某事时,我们是身心合一,忘乎所以。
就比方说我,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,我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,随着主人公的感受欢喜和忧愁。由于担心他的命运,想要快点看完,又不舍得看完。常常因为看书耽误了重要的事。
终上所述,物质使人享乐,享乐转瞬即逝;而精神产生乐趣,乐趣回味无穷。
03 心流的构成要素
正如加拿大生物学家“胰岛素之父”班廷所言,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,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。
事实上我乐在其中的体验,是因为我的心流模式被开启。
那么被称为心流的感受,是由什么构成的呢?
1、全神贯注。 只有把精力都放在当下的事情上,才能做到尽善尽美。
2、明确的目标。 有清晰地目的,才不会被转移注意力。
3、时间感改变。 在事情的推进过程中,漫长变得短暂,这也证明你达到了忘我的状态。
4、做可完成,可预见性的事情。 如果难度太大,消耗的脑细胞太多,人类的本能开启保护机制,我们就不能用心体验,由此产生厌烦。
写在最后
《心流》这本书,虽然是本心理方面的书籍,却跟我们谈了一个哲学家的问题。
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,人类需要什么?我们该怎样生活才算快乐?
我想,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,但是无论如何,从生命中得到乐趣才是最有智慧的人生。